English

教育有模贵在得模

1999-05-05 来源:中华读书报 □安宝生 刘泽云 我有话说

拜读了查有梁先生的《教育建模》,获益匪浅。该书有三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是查有梁先生大胆的探索精神。模式方法是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这一方法被广泛运用于物理学、数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系统科学等诸多领域,在经济学和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的研究中也有应用。查有梁先生在本书中不拘泥于自然科学中建模的程式和结论,而是结合教育科学的实际,提出了教育模式三原理和教育建模三原理。在此基础上,从逻辑、历史、学科三个角度构建了教育模式,涵盖了宏观教育发展战略模式、中观办学模式和微观教学模式三个层次,逻辑清晰,层次分明。他的工作是很有创造性的。

第二是查有梁先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态度。查有梁先生为了进行教育建模的研究工作,足迹遍及祖国各地,采访了各级各类学校上百所,涉猎了文理许多学科,还亲自参与办学和教育过程,总结出大量生动翔实的案例和经验,并应用自己的建模理论进行分析、提高,对于推动教育改革无疑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第三,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不拘泥于既得的模式,而是提出“教育有模,但无定模,贵在得模;无模之模,乃为至模”的思想,并认为“建立某种教育模式,最终都应超越这种模式,认识了这一点,才算是掌握了教育建模、选模、评模的精髓。”这就将教育模式方法建立在坚实的辩证法基础上,避免了僵化和死板。

将产生于自然科学的通过建模研究问题的方法运用于教育科学研究难度相当大。难点集中于两个问题,一是简化的程度难于掌握。一般说来,教育问题确实会涉及古今中外以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问题。因此,许多教育科学工作者认为,惟有古今中外的综合法才是解决教育科学问题的基本方法。但是,当问题复杂到一定程度,人们要想在有限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的条件下解决问题,就不可避免地需要将问题简化,建立模型就是一个简化的基本方法。但是,简化得恰如其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了。二是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引入要被人认可,必须能够解决教育科学中原有的各种方法不能解决或难于解决的某些特殊问题。例如大数学家欧拉曾经遇到过“哥尼斯堡七桥问题”这个问题是:能否一次走过位于东普鲁士哥尼斯堡地区一条河流及其支流上的七座桥,既不漏过又不重复。这个问题曾难倒了当时的许多人,欧拉也曾尝试运用各种传统的方法,但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怎么办?他创造了新的方法:把桥、陆地、岛屿、河流等现实条件都简化掉了,把一次能否通过七座桥问题转化成了一次能否画完七条线而不重复的问题。进而,欧拉考虑到“一笔画”中通过每一交点的曲线只能是偶数条(这样的点称为“偶点”),只有通过起点和终点的曲线是奇数条(这样的点称为“奇点”),因而“一笔画”中至多有两个奇点。由于“七桥问题”的简化图中有四个奇点,所以,欧拉断定这个简化图不能一笔画完。欧拉通过建立模型不仅恰当地简化了问题,提出了关键因素,而且解决了别人和其他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成为科学建模的典范。教育建模的研究已朝这个方向作了很大的靠拢,如果还能够把那些使用原来的各种方法不能解决或解决不好的问题尖锐地提出来,再说明如何运用建模的方法去解决,就会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笔者认为,查有梁先生的研究方向是正确的。因为,在未来高科技时代我们必将发现通过建模研究教育科学中的问题是必不可少的。例如,目前各国在互联网络上建立学科的知识平台的竞争就是一例。教育学科中的可编辑的知识如同浩瀚无垠的海洋,如何分析这些知识之间的关系?如何把它们编辑成为计算机能够理解的符号?如何使得它们能够被有机地组织起来便于我们使用?如何建立具有一定判断能力的智能化的教育科学网络服务体系?这些问题是如此之复杂,以致不用模型化的研究方法几乎是寸步难行。在运用高科技研究教育科学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教育建模的规律和方法可能是今后我们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感谢查有梁先生为我们提供了一本开拓思路的好书。

(《教育建模》,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